旱季來臨,萊茵河水位很難出現明顯回升。全球干旱以及引發的萊茵河水位危機,是全球供應鏈今年除俄烏沖突外的又一危險因素。
8月26日(新華社)消息:根據德國航道和航運管理局(WSV)的最新預測,預計萊茵河關鍵航點考布水位將在未來幾天再次下降。
根據WSV預測,本周二萊茵河關鍵航點考布( Kaub)水位將達到100cm左右,然后將會繼續一路下跌,可能會跌破80厘米。而船只需要大約 1.5 米水位才能滿載航行。
此前,萊茵河 Kaub水位一度低至 30cm。盡管最近由于降雨,水位有所回升,但干旱少雨、持續的熱浪打斷了萊運河水位的上升之路。九月是季節性旱季,因此未來一個月萊茵河也幾乎不可能出現明顯好轉。
萊茵河事件并非僅影響德國,它會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,影響整個歐洲乃至全球產業鏈:高溫和干旱不僅影響民眾生活,還沖擊航運和能源領域的發展。歐洲在高通脹和能源危機的夾擊下又遇干旱問題,經濟前景愈加暗淡,衰退風險進一步加劇。
干旱的連鎖反應,引爆產業鏈危機
首先帶來的是歐洲內河運輸瓶頸。
水位變淺,大型船舶無法航行,大船的貨量由數艘小型駁船分開運載。為避免擱淺,駁船只能減載航行(甚至幾乎空載航行);河道因干旱而變窄,駁船被迫排隊通行。
這也意味著運費和各種附加費大幅飆升。德國的內陸航運對于能源和大宗商品運輸尤其重要,萊茵河運輸的瓶頸將“打擊已經非常緊張的供應鏈”。
以下是受到影響最嚴重的貿易商品:
No.1 煤炭
煤炭可能是此次萊茵河水位降低事件中受影響最為嚴重的商品之一。受到俄烏沖突的影響,歐洲面臨天然氣短缺危機,為此增加了煤炭進口量,補足能源缺口。
萊茵河水位降低,歐洲進口煤炭的河流運輸路線受阻,將會加劇本就嚴重的能源危機,亦使沿海港口煤炭囤積,抑制進口量的同時導致ARA港口煤炭價格自高位回落近20%。
No.2 石油
本次水位降低將涉及到40萬桶/天的石油貿易及運輸,這一規模相當于歐洲最大煉油廠的日產能。在歐洲石油產品供應形式已經十分緊張時,內河運輸瓶頸將拉升水路運輸成本。
可不可以陸運?
內河運力緊張,也有企業采用了公路、鐵路的替代方案。但其成本相對河運成本來的的高,而且會消耗更多的燃油,令成品油供應本就短缺的歐洲國家陷入惡性循環。
No.3 化工品
德國是僅次于中國和美國的第三大化學品制造國,萊茵河是眾多內陸工廠的“生命線”:萊茵河癱了,德國化工品工廠難以輸送產品到海港,也難以接收進口原料。
出口量大幅削減,降價外銷;進口原料緊缺,化工消費品停產。繼而對德國本土甚至全球化工產業鏈條造成較大影響。
No.4 集裝箱
萊茵河水位維持低位,其駁船載貨量也上不去,繼而影響集裝箱貨物在內河的疏運效率,惡化樞紐港碼頭的擁堵情況,也意味著更高的附加費用。
根據經濟數據顯示,德國7月服務業PMI值已自6月份的52.4下降至49.2,已經低于榮枯線50的數值;7月的制造業PMI同樣也相當難看,也自6月的52下降至49.2。而德國經濟部長Robert Habeck表示,近幾年來極端氣候日趨嚴重,德國已為此付出高達800億歐元的經濟損失代價。
肆虐北半球的熱衰竭,歐洲更加艱難
受今夏高溫干旱影響,歐洲不少重要河流都面臨與萊茵河類似的困境。在歐洲另一條主要運輸通道多瑙河沿岸國家,不少地方開始緊急疏浚加深航道,保障船只順利行駛。由于水位過低,法國今夏頒發的航行禁令涉及航道長度近600公里,占法國可航行河道總長的9%。
高溫干旱影響電力生產,更加劇了歐洲的能源困境。
用于發電的天然氣和煤炭價格相應上漲。西班牙、葡萄牙從6月中旬開始對用于發電的天然氣和煤炭的價格設置上限,但全歐洲用于發電的天然氣和煤炭平均價格仍在上漲。
意大利最長河流波河也遭遇近70年來最嚴重的干旱,水量大減,嚴重影響沿岸農業活動和商業航運。意大利北部皮亞琴察市轄區內的一座水電站已于6月無限期關閉,原因是供水的波河水流量不足,而其他水電站大多也沒有滿負荷運轉。
令人擔憂的是,如果這一干旱災難成為新常態,我們將面對的不止是今年的困境,還有長期的危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