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業互聯網+發展方向是目前公認的產業互聯網變革的大方向。
迄今為止,從貨代產業互聯網+發展的近5年行業實踐來看,SaaS工具和B2B門戶(包含增量資源入口)這兩個關鍵成功要素,缺一不可。
從國內VC認知來看,相對來說,以B2B入口作為故事的切入,更容易前期獲得資本青睞。但是,前期以平臺融資的案例,一旦進入資本要求的快速增長期,在缺少SaaS工具的效率支撐和粘性支撐下,通常情況下皆會難以為繼。
在貨代客群集中的傳統一般貿易大貨業務場景中,缺少行業大咖背景支撐的產業互聯網+ 模式創新者(如某公司切入新興貨代市場小眾領域,以小區域市場和差異化市場需求作為突破口)很難成功。
原因大致有兩點:
1:直接與大多數貨代利益為敵,導致很難整合產業資源。在業務量爬升期后,一旦缺少增量利益輸送,無法形成裂變化生態。簡單說,此模式為非賦能模式,類似革命方案。
2:國內大多數貨代行業參與企業,無論是貨代業務背景,船公司背景,軟件公司背景,靠自身單一能力要聚攏業務能力【操作能力】技術能力,行業資源能力【運價,報關,倉儲,陸運等】,整合形成平臺服務優勢,都是很難成功的。
但是,其中不乏先行者,各種船公司自有訂艙門戶和貨代自有訂艙門戶,大大小小約數十家。
他們目前最大的痛點有兩個(先假設他們運價資源是已經具有競爭優勢的情況下):
1.增加流量(沒有第2個條件,就不會有第1個滿足)
2.增加用戶粘性(提升用戶體驗)
根據2B業務特性,除了價格外,用戶追求的是更加穩定可靠高效的服務體驗和商業信譽。
能幫助(賦能)平臺企業最優的解決方案,只能是利用SaaS系統工具實現和平臺功能服務的整合(想象一下,跨境電商物流模式,大賣家系統和電商平臺之間如果沒有對接整合,如何能從在線模式需要的單量,和物流客戶/供應商操作成本之間找到平衡?)
因此,SaaS貨代軟件賦能(或者整合融入)貨代電商平臺是目前的唯一解。
所以說靠平臺自研SaaS免費提供給貨代,在商業邏輯上不通,從很多平臺的實踐來看,SaaS開發運維能力和商業邏輯兩點都無法落地。
前面背景已經講到兩個關鍵成功要素,B2B和SaaS工具,就像人的兩條腿。
如果已經具備了SaaS。另外一條,是等它長?去借?還是把我們的腿借出去?只有這三條路。利弊無外乎,資本,時間窗口期,控制權,最后的撤出機制等方面。
是不是有了兩條腿就可以跑起來了?當然不是。還缺少一個核心,軀干。
軀干是什么?本質上是內容,服務的內容。在貨代行業中,貨代本身不提供運力,只是運力執行的協調和服務者。所以,真正的運力(或服務)是由承運人,車隊,報關行,倉庫……這些物流服務的具體執行人去完成的。
從服務內容來看,貨主最關心的是核心運力(海空運),我們可以先提供核心內容。但是,真正要做到全在線服務閉環,報關,拖車,倉儲這三個核心輔助服務和支付,遲早是要整合進來的(方式上,很可能是跟第三方的報關,拖車,倉儲,支付平臺做整合)。
B2B和SaaS整合后,會形成什么樣的商業模型和行業競爭優勢?
答案是,會形成兩個行業生態環,一個內環,一個外環。雙環互相驅動,形成自驅性發展。
什么是外環?
貨代SaaS工具已經聚合的貨代企業,同時具有客戶(委托方)屬性,和供應商(物流環節服務能力,比如代操作,報關,派車,制單等)屬性。
客戶屬性,會不斷為B2B平臺帶來新的客戶和更好的用戶體驗,以及用戶粘性,形成B2B的應用口碑式自循環。
供應商屬性,可以為B2B提供不斷優勝劣汰的服務資源供給提供保障。確保服務能力形成良性循環。
什么是內環?
SaaS工具內部貨代客戶,有一代,也有二,三代,他們之間本身也天然存在業務交叉委托和合作的基礎。只是目前,大多數是通過線下溝通、交互,并沒有建立通過CargoWare系統進行委托,操作的直接數據交換。
我們很容易建立這樣的系統內交互機制,也可以為客戶之間的交叉作業提供數據通道服務。這個服務能力形成,在SaaS工具內就可以形成內環循環(原理和外環一致,只是內環本身不搭建B2B入口,系統工具就是入口)。
內環的價值在于,不斷培育客戶在線交互的作業習慣和提升用戶體驗。同時,B2B平臺也可以不斷釋放內容(服務資源)到SaaS工具,吸引存量工具用戶到B2B平臺下單。
由于B2B和SaaS在認證層面是打通的,從SaaS到B2B的用戶體驗可以是無縫的,將極大提升B2B的成交轉化率和降低雙方的操作成本。
從外環到內環,形成的互相促進作用,將不斷增加兩個環的用戶基數,同時,由于B2B+SaaS的差異化體驗優勢,區別于其它單一的B2B平臺,將賦予該B2B平臺更大的競爭優勢。
如果該B2B平臺同時還擁有內容(運力服務及價格)優勢,和資本、信譽優勢,那么這個平臺成為行業獨角獸的概率是很大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