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11月10日 | 行業觀察
進口,出乎意料;
汽車,一騎絕塵;
勞動密集型產品,跌了。
先看總數?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:
• 以人民幣計價,中國10月出口同比(較上年同期)下降3.1%,10月進口同比增長6.4%,10月貿易順差4,054.7億元.
• 以美元計價,中國10月出口同比下跌6.4%,差過市場預期;10月進口同比增長3%,結束過去七個月跌勢,并好過市場預期。
——10月貿易順差收窄至565.3億美元。
其他國家的數據也出爐了,供參考:
韓國10月數據、特別是出口數據開始恢復,同比增加了5.1%;
韓國對美出口同比增長17.3%,為101億美元;對華出口額為110億美元,在韓出口目的地中繼續保持首位。
越南10月份出口同比增長5.9%,達到323.1億 美元,進口也增長了5.2%。
巴西進出口509.4億美元,環比(較上月)增長3.59%,同比(較上年同期)下降2.16%
中國進出口增速及貿易差額情況
數據來源:Wind,九方金融研究所
韓國、越南的出口數據都有增長,如何看待中國的下跌呢?
眾所周知的原因是,受到供應鏈外遷的影響,越南已經是全球供應鏈企業青睞的投資選擇之一。
但是,我們也不要忘了,韓國、越南的經濟體量與我國不可相提并論。中國由于體量巨大,會更加真實地反映全球經濟水平。從全球經濟環境看,10月全球制造業景氣度再度走弱,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我國出口的疲弱。
此外,由于出口構成接近且經濟關系密切,韓國的出口被視為中國出口表現的領先指標。韓國的10月份的出口回暖,結束了長達一年的低迷,也或許是一個希望的信號?
10月,全球制造業PMI為48.8%,環比下降0.4個百分點;其中,美國ISM制造業PMI為46.7%,環比下降2.3個百分點;歐元區制造業PMI為43.1%,環比下降0.3個百分點。
看國別?對主要貿易伙伴出口增速均下滑
分國別來看:10月中國對東盟出口增速下跌15.1%,拖累出口2.4個百分點,是10月拖累最嚴重的經濟體。這很大程度上或與去年同期基數較高有關——去年10月中國對東盟出口增速為20.3%。
如果剔除基數影響,10月中國對東盟出口增速1.5%。
10月我國對美國出口同比下滑8.1%,雖然仍處于低位,但已經連續四個月出現好轉。
此外,對俄羅斯出口依舊保持較高增速,為17.24%,盡管環比下降3.34個百分點;
除了美國及東盟之外,對其他主要貿易伙伴的出口同比增速均不及上月。其中,對英國、韓出口增速的下滑幅度均接近10個百分點。
2023年,誰是我們最大的貿易伙伴?
來看看前十個月的數字:
東盟依舊是第一大貿易伙伴,和東盟貿易總值為5.23萬億元,增長0.9%,占比外貿總值的15.2%;歐盟為第二大貿易伙伴,和歐盟貿易總值為4.59萬億元,下降1.6%,占比13.4%;美國為第三大貿易伙伴,和美國貿易總值為3.86萬億元,下降7.6%,占比11.2%;
“一帶一路”國家合計進出口15.96萬億元,增長3.2%
出口特點?汽車增速巨大 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速下滑
前10個月,我國出口機電產品11.43萬億元,增長2.8%,占出口總值的58.5%。
其中,品類之間的差距是非常大的:
• 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1.09萬億元,下降17.5%;
• 手機7629億元,下降2%;
• 汽車5824.3億元,增長88.5%
汽車,家電,船舶的出口情況都很好,目前我們也是全球汽車出口第一的國家。
塑料制品、箱包、紡織品、服裝、鞋靴、陶瓷產品、家具、玩具等幾乎所有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同比增速均不及上月。
原因分析:
一方面,圣誕出貨季臨近尾聲,以玩具、箱包、燈具、服裝和鞋靴為代表的消費品出口增速回落。
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件、集成電路、家電等相關產品出口增速明顯下滑,或表明新一輪全球半導體周期和海外地產周期尚未開啟。
進口特點?原材料、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大增
10月中國進口同比增長3.0%,明顯好于市場預期的-4.3%,這也是時隔7個月以來我國進口同比增速首次轉正。鐵礦砂、銅礦砂、原油等上游原材料進口同比均大增,對我國進口增速形成了明顯的支撐,而這背后可能主要是企業對原材料的補庫所導致的。此外,10月我國對于高新技術產品的進口也同樣大增,拉動進口回暖。
不過,有一個例外:二極管及類似半導體器件進口數量下降27%,金額下降13%
原因分析:
中國是一個制造業大國,原材料進口大漲表明了工廠正在積極補充原材料、準備下一輪生產;
值得注意的是,10月份的進口環比(較上月)實際是下降的(10月:2183億美元,9月:2212.98億美元),同比大漲很可能是因為2022年10月的疫情影響導致整個2022年的進口量都偏低(2022較2021進口量同比呈下降),所以今年10月進口量在低基數上提升較大。
半導體進口下滑,一部分原因是“卡脖子”所致,一部分原因是國產半導體崛起,正在快速替代進口。
資料整理自:海關總署,Wind等